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实施小康社会是未来几年全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倾力而为的大事。这对中国的茶产业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都说中国有8000万茶农,如果加上其他涉茶人士,由此推算与茶相关的总人口将超过一个亿,根据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大陆总人口为13.397亿人,其中乡村人口为6.74已人,占大陆总人口的50.32%,全面实施小康,有近1/13的人与茶相关,乡村人口中有近1/6的人与茶相关,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茶产业虽然在GDP的总量贡献上和承担税收的财政收入上不为人们所重视,但它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小康工程。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支柱产业的作用。
全国有19个省市(区)产茶,有1000多个产茶县市。茶出高山,茶居偏远,凡涉及到茶区,过去都与偏远、贫穷密切联系着。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中国茶产业在复兴中把握住了由量的扩张到名优茶持续旺销热销的历史机遇,茶区气象万千,茶产业无不成为农村脱贫致富,茶农富裕致富的“绿色农业”与希望工程。
曾经是全国贫困县的福建安溪县因为致力于茶产业的发展而跃变成了全国百强县,全省十强县。安溪总人口113万人,涉茶人口超过8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5%来自茶业收入,2012年涉茶总产值将达到百亿。而1985年安溪农民纯收入仅为279元,2011年却达到了9541元,2012年有望超万元,在茶叶生产乡镇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家庭比比皆是。
四川雅安名山县20个乡镇192个村,村村产茶,全县30多万人口,超过23万人的茶农靠茶吃饭。2011年,名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6697 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568元,增幅位居全省丘陵县区第一名,仅茶业一项收入就占一半以上,预计2012年人均纯收入将超过8000元。茶产业无疑已经成了名山县农业增效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致富的小康工程,如今的名山,茶农生活饮食富足,居住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日子越过越红火。
云南西双版纳的老班章村、安徽黄山太平县的猴坑村、贵州湄潭县核桃坝村、浙江的西湖茶区、浙江的安吉县、湖南的安化县,等等,均出现茶农实现了小康生活、农村成了最美的乡村的经典案例。这样的“一片叶子,富裕了一方百姓”的案例,在全国茶区都可以找到很多很多。
从某种意义上,在未来实施小康的宏图大略中,中国茶产业肩负了新的光荣使命,茶业已经不仅仅是茶人的茶业了,而是与近1/13的总人口,近1/6的农村人口相关,影响到整个小康工程实施的民生工程、社会工程。茶是“小叶子,大民生;小行业,大社会。”正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对现代中国茶产业所解读的那样:茶与茶文化,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养心健身五大功能。茶产业是生态产业,它红脉绿韵,让人赏心悦目,具有独特的魅力以及效益,茶产业是农业产业,却又融一、二、三产业于一体,具有经济与社会效益,茶产业是文化产生,一片叶子就是一片灿烂的茶文化,不仅是人们的物质所需,更是精神所求。复兴中华茶文化,据兴中国茶产业,实现由茶叶大国向茶叶强国转变的产业发展目标,功在千秋,利在长远。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茶产业在肩负使命中也将迎来大好的发展机遇,愿广大茶人共同努力为实施小康而发挥茶产业的积极作用。
(作者:孙状云 饶晓娟,原载于《茶博览》杂志2012年第12期 总116期)
相关链接:
茶业富裕一方百姓,茶农过上小康生活
全国有19个国省市(区)产茶,有1000多个产茶县市。茶出高山,茶居偏远,凡涉及到茶区,过去都与偏远、贫穷密切联系着。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中国茶产业在复兴中把握住了由量的扩张到名优茶持续旺销热销的历史机遇,茶区气象万千,茶产业无不成为农村脱贫致富,茶农富裕致富的“绿色农业”与希望工程。
浙江安吉: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时下,提起安吉白茶,那些喜欢喝茶的人往往会这样评价:绿茶中的上品啊!不过,如果时间倒流30年,你再做个调查:“知道安吉白茶吗?”相信所有的人都会茫然地摇摇头。短短30年时间,从无牌、创牌到名牌,安吉白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书写了一个精彩的传奇。
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为典型的丘陵山区,七山一水二分田,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69%和73%,被人称之为是气净、水净、土净、音净的“四净”之地,气候和生态条件都十分优越,历来是著名的优质茶产区。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3.9万亩,其中安吉白茶10万亩,2011 年茶叶总产量4400吨,产值12.5 亿元。
安吉白茶是上世纪八十年初由科研人员在龙溪乡海拔800 多米的高山上发现的一棵野生茶树,相传树龄已有千年,追根溯源宋徽宗《大观茶论》明确了安吉白茶的“原产地”。安吉白茶通过无性繁殖、试验示范、推广应用,通过成立安吉县白茶开发领导小组、申报证明商标、制定安吉白茶标准、成立安吉白茶协会、母子商标管理模式、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等,发展到现在拥有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量1000吨,年产值超11.6 亿元,从业人员二十万之众,形成了1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涌现出了一大批生产和加工大户,成立了31 家专业合作组织,实现了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竞争的有序化。
安吉白茶产业现已成为安吉农业的特色优势产业,让安吉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700 元。2003 年4 月9 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去安吉调研时这样称赞:“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默默无闻的白茶,终于绽露峥嵘:2007年安吉白茶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2008年安吉白茶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浙江首个农产品被行政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截至目前,安吉白茶先后获得400多项国内外大奖。
优异的品质、母子品牌的建设,安吉白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两届浙江省十大名茶、浙江省十大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地理标志品牌、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百强等称号。“安吉白茶”品牌价值评估价20.36 亿元,品牌建设催生了安吉白茶产业的成长壮大,其推广速度之快、产品价位之高、市场品牌之响、总体效益之好,是我国茶叶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绿色传奇。安吉白茶还在33 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国际注册,将以此开辟国际市场,促进安吉白茶产业新一轮的发展。
福建安溪:千年茶乡新气象 茶农茶商迅速崛起
福建省安溪县生产乌龙茶已有千年历史,生产名茶铁观音也有约300年时间。却曾是福建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安溪县茶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有茶园60万亩,年产茶叶6.5万吨,2011年涉茶行业总产值92亿元,茶业受益人口80多万人,形成了“一业旺,百业兴”的局面。截至目前,安溪县涉茶项目总投资概算超过200亿元,涵盖茶工业、茶旅游、茶会展、茶机械等领域。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541元,比2010年增长13.5%。茶叶,使这个闽省最大的贫困县一跃进入了全国百强县,并被中国茶业流通协会评为全国百强产茶县第一位。
作为员工四五百人、营业额1亿多的茶企老板,“魏荫名茶”董事长魏月德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质量、稳定价格,让消费者喝得起好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更想把传统的茶文化好好延续下去。
魏月德所在的福建安溪是“中国产茶第一大县”,从置县伊始就生产乌龙茶,历经千年。生产名茶铁观音也有约300年时间。但安溪历史上却是有名的贫困县。魏月德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安溪县确立实施“茶叶富民”发展战略,“安溪茶产业开始进步”。“现在做茶的大多在三、四十岁以上,需要培养年轻人来接班。”去法国观摩了葡萄酒庄园后,魏月德回来建设了占地27亩的“铁观音文化园”。他说,“我要让大家体验和感受铁观音文化。我的目标是培养100个传承人。”
安溪茶叶龙头企业——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创建于1993年。副总经理林荣溪说:“公司茶叶产量从当初的100多吨增加到现在的5000多吨,产值从当初的10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五、六亿元。安溪茶价从当初的四、五元提高到现在的最少一两百元,也是几十倍的增长。”林荣溪告诉记者,从去年5月开始,公司先后到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宣传茶文化。八马目前已是6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认证供应商,其中包括可口可乐公司。
大茶企发展不错,个体茶农也做得红红火火。在虎邱镇芳亭村,制茶能手陈育青正忙着凉青、晒青:“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做茶的,现在我种了10多亩茶,也向别人收购一些。请了20个采茶工,有时一天就要加工500斤茶叶。一年赚三五十万没问题。”
在走向世界、走向传统的同时,新一代安溪茶农茶商借助网络迅速崛起。王大游于2009年成立了中闽弘泰茶叶专业合作社,网上销售额第二年就达到1000万元,2011年增长到2500万元左右,今年估计可以突破3500万元。短短几年就成为安溪县网上茶商的翘楚。“懂电脑的新一代茶农越来越多,电子商务市场广阔,安溪茶乡的未来让人期待。”王大游说。
云南老班章普洱茶:建基地 塑品牌 企村合作 利益共享
云南省茶科所专家进行茶叶杀青、揉捻加工操作示范,勐海县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的28位茶农围在专家身边,一边观看一边询问。这是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与云南省农科院茶科所联合举办的半坡老寨“古树保护采摘及初制加工培训”的一个场景。
坐落在勐海县城东郊特色工业园区的陈升茶厂,是由经营茶叶40年的深圳著名茶人陈升河先生于2006年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建成的花园式普洱茶精制厂,拥有2万多平方米面积的厂房、仓储、办公、宿舍等设施,设计年生产能力1500吨。茶厂研发生产的“陈升老班章”和“陈升号”系列普洱生、熟茶品,在海内外茶叶市场保持旺销势头。
布朗山乡老班章哈尼族山寨拥有4490亩百年以上乔木古树茶。为加工品质优越的普洱茶和保护好有限的古树茶资源,陈升茶厂与老班章村小组于2008年2月签订合作协议,全寨127户村民有2/3人家参与。双方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建设老班章茶生产基地,共同打造老班章普洱茶品牌。陈升茶厂投资500万余元,在老班章寨建成了设施先进、配套的标准茶叶初加工厂,实行清洁化、标准化生产。
“企村合作”的老班章茶叶基地建设,实现了创牌增效、茶农增收、茶园保护“三赢”。老班章古树茶晒青春茶从2008年的每公斤平均价格600元,一路飙升到今年的2500元。茶农收入快速增加,拥有530多名村民的老班章哈尼族寨,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余元,过上了小康生活。今年,该厂又与南糯山拥有栽培型茶树王的半坡老寨合作,建立标准茶叶初制所,统一加工古茶树晒青毛茶,共同打造南糯山古茶树茶品牌。
贵州湄潭县核桃坝村:“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
贵州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于1983年开始种植茶叶,在精心选植优良茶树的基础上,提出“一户一亩茶”的口号,不断扩大茶叶种植规模。1996年和1998年,核桃坝村先后两次被贵州省委省政府评为“小康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核桃坝村再次提出“一人一亩茶”的口号,加大茶叶种植的投入,现人均拥有茶园1.7亩,还实现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整体发展,成为贵州省茶叶无性繁殖良种基地,被誉为“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
目前,核桃坝村已拥有茶园面积6800亩,户均8.4亩,茶叶亩产值达5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如今,沿湄江河两岸的核桃坝村公路旁种植了大量的果树,远处的田间山林还有翻飞的白鹭。核桃坝村100%的农户实施了农电改造,75%的农户新建了自己的房屋,家家安了程控电话,出门基本都能开上自己的农用汽车和摩托车。
富了的核桃坝人加快推进村庄城镇化建设,着力在“强基础、兴茶业、美村寨、展新貌”下功夫,规划建设以“千壶园”为主体格调的村庄城镇化示范点,新村规划入住300户,现已入住183户。集村办公楼、茶叶加工、居民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解决了茶叶加工和市场问题,并成为一条绿色的旅游观光线。
核桃坝村只是贵州茶业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
2011年,贵州省茶园面积已达370万亩,茶园面积和有机茶面积均居全国第二位,年产茶7.1万吨,300万茶农因茶产业走上致富之路。“十二五”期间,贵州省茶园面积将达500万亩,年综合产值将达到300亿元,间接带动农民收入可达100多亿元。
太平猴魁香万里 名茶之乡满眼春
黄山市中国名茶之乡,境内14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产茶,是中国十大名茶太平猴魁的唯一产地和黄山毛峰的主要产地,目前茶园面积6.5万亩,茶农6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7.8%。2011年全区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25.8%,茶农茶叶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61.9%,取得了茶业发展、茶农增收的良好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区茶园面积由4.5万亩发展到6.2万亩,茶叶产量由1002吨增加到1170吨,茶叶产值由6697万元增加到2.7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5%、4.7%和39.3%。尤其是“十一五”末,黄山区兴建了皖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茶叶交易市场,培育了猴坑、六百里等茶业龙头企业,极大地促进了茶业发展。2012年,截至6月30日,全区茶叶产量1203吨,产值4.02亿元,均价334元/公斤。与2011年同比,产量增加15.8%、产值增加32.1%、均价提高14.4%。其中太平猴魁产量799.6吨、产值3.34亿元、均价417.7元/公斤,与去年同比,产量和产值分别增加20.8%和33.7%,均价提高10.8%。
太平猴魁继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近年来又先后荣获海峡两岸博览会金芽奖、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尤其是2007年作为国礼茶赠送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并于2010年成为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让太平猴魁更加享誉世界。太平猴魁手工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猴坑茶业被商务部命名为“全国中华老字号”、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今年4月,“猴坑”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黄山茶叶区域品牌“国字号”的零突破。新明乡被国家经信委命名为“农产品加工集群示范乡镇”。黄山区被评为太平猴魁有机茶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中国名茶之乡、百姓最信任的产茶地。
全区茶农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1356元增加到2011年的5067元,年均增长近30%,茶园亩均收入5240元,双居省内前列。新明乡三合村猴坑村民组,今年茶叶均价达5600元/公斤,人均茶叶收入己达20余万元。茶叶收入已成为该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核心产区的茶业收入更占农民收入的90%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猴坑茶叶的品牌效应,新明乡三合村已更名为新明乡猴坑村。
(《茶博览》记者综合报道,原载于《茶博览》杂志2012年第12期 总1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