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高腔《采茶记》,是一突出反映皖西茶事的地方传统剧目。从高腔、茶叶史料及剧情分析,剧本应形成于清代康(熙)、乾(隆)之际,距今已200多年历史。全剧分《找友》、《送别》、《路遇》、《买茶》四场,穿插《采茶》、《倒采茶》、《盘茶》、《贩茶》四组茶歌,共一万二千余字。
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岳西高腔,古属青阳腔,在明万历年间与昆腔齐名,有“时调青昆”之说。此剧种明末清初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几至绝迹,只有岳西县民间继续演唱传承。1957年,文化部根据其发现地,将这一古老戏曲遗脉定名为岳西高腔。据岳西县资深高腔研究专家汪同元先生介绍,从发现的260余个剧目看,岳西高腔除具有文字古雅清丽兼备、唱腔雄浑委婉并存、表演形式多种多样等特点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演唱内容和形式与民情民俗融成一体,成为皖西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谨就剧中茶文化略作赏析。
一 茶品名称,琳琅满目
打开《采茶记》,最让笔者激动不已的是剧本记录了200多年前包括岳西县在内的皖西山区的一大批茶品名称。第三场《路遇》中有:“(末白)你既贩山茗,你可知行情好歹、茶价高低?……。万山云雾茶、闵山钻林茶、徽州松萝茶、六安毛尖茶、霍山连枝茶,五处都好。” 又有“(丑白)行师,你的茶名甚多,我小子也要数几个茶名,你且听着:粗茶出在闵家山,细茶出在万山尖,……我还有,清明茶、谷雨茶、雨前茶、雨后茶、雨前雨后雨丝茶。清明清,鼓叮叮,二四八月连枝青,叶子包得盐,杆子能撑船。(行白)叫什么名字?(丑白)名字叫作老飞天。”这里除按季节分类的雨前雨后等茶外,有确定名称的就有万山云雾茶、闵山钻林茶等七种之多。
笔者现已知道,剧中所述前五种茶全系实地实名。其中,万山云雾茶:系产于今天岳西县明堂山和潜山县天柱山间崇山峻岭中的云雾茶。史载,明堂山,古称皖母山,民间称“母万山”;天柱山,古称皖公山,民间称“公万山”。王安石在舒州(今潜山)有“淅沥未生罗豆水,苍茫空失皖公山”之句。闵山钻林茶:为今岳西县田头乡闵山村雪山庵周围深山密林间所产茶叶。徽州松萝茶和六安毛尖茶:产于休宁、旌德、太平等县和六安市诸县区。霍山连枝茶:产于霍山县及岳西县的包家、头陀一带。姚范《援鹑堂笔记》(书成于18世纪60年代)“六安茶产霍山。第一蕊尖,无汁。……第四曰细连枝”。丑角提到的后两种茶,虽说语焉不详,但也不象是凭空杜撰。老飞天茶:根据“叶子包得盐,杆子能撑船”的特征描述,应是产于霍山、岳西、舒城一带的黄大茶抑或绿大茶。只有“鼓叮叮”,不知是否是茶、是何种茶叶。
二 茶区茶俗,引人入胜
剧中对茶区交待尤为清楚,就是今天的岳西县菖蒲镇、田头乡一带。第一场《找友》中,杨州茶商宋福与热情诙谐、自称姓一名本字万利的人(丑角,后为茶商担夫)有这样一段对白:“(丑白)讲起我来,上到天堂府,下到水吼县,撞钟河,过过江,菖蒲潭,纳过粮”。在天堂、水吼、撞钟一带活动,在菖蒲潭纳税交粮,说明他就是今岳西菖蒲人。第四场《买茶》则直接点明,杨州茶商看好闵山茶,带担夫一起直奔闵山。开场,担夫与卖茶女开玩笑、耍贫嘴,说是来拜年的。“(旦白)来迟了,不消得(意:不必了)。(丑白)那也迟了?青草盖牛蹄,正是拜年时;拿刀去割麦,还遇到一阵拜年客;有心来迎接,端六(意:端午后一天)没得迟。”这段反映山区村民过于重礼,拜年拜到端午后的风趣话,至今在岳西还经常听到。
剧中提到的民俗很多,值得关注的茶俗有:(1) 以茶待客。“(茶行白)倘有贵客临门,你与我烹茶侍侯”(第一场)。由来已久的“客来敬茶”风俗,今天在皖西山区仍广泛传承。(2) 以茶传情。“正月盘茶正月梭,拜年的哥哥来得多,拜年的哥哥你请坐,倒杯香茶奉情哥”,“三月盘茶三月梭,燕子衔泥满树拖,......燕子双双两相和”(〈采茶歌。盘茶〉)。青年男女,以茶叶茶事传情示爱,显得格外清纯动人。(3) 祭祀茶神。“五月采茶茶叶团,茶棵底下小龙(指蛇)盘,多办银钱并纸马,茶棵树上保平安”(〈采茶歌。采茶〉)。在茶园设香案、烧纸马,祭祀茶神,祈求平安幸福、茶叶丰收。这种习俗今天已不多见。
三 茶市茶号,栩实详尽
剧中茶商四季贩茶,将茶叶销到了浙江、福建、湖广、江西、江苏、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六安、徽州等地。同时还发现了外地许多趣闻逸事:“山东牛儿不系桩,杨州女子不穿裙”,“河南有个包文拯,日断阳来夜断阴”,“南京有个聚宝盆,打了五更就要沉”,因此,“南京不打五更鼓”(《采茶歌。贩茶》)。说得有鼻子有眼,妙趣横生。剧中所述情景,与我国明清时期茶业兴旺、各地茗饮成风、茶市发达的史实完全相符。
剧本对六安城茶号描述最为详尽。《路遇》一场介绍,万山云雾茶、闵山钻林茶、徽州松萝茶、霍山连枝茶,在六安都设有茶行。此外,还有吴二茶行和余品极茶行。并认为:“闵山茶行,本钱富厚,吴二、余品极两行可以,但吴二行秤不真”。这说明岳西境内的闵山茶,在当时影响较大,茶号销售也做得很好。
四 茶事茶情,质朴感人
《采茶记》中的人物,从富商大贾到山野担夫,从腼腆含羞的卖茶女到勤劳朴实的农家妇,无不通情达理,有情有义。丈夫外出担茶,临行前向妻子躬行大礼:“(丑白)此一礼,不为谁,年老父母托付你。哎!妻子!我今出外担担,未知三年五载回,年老双亲在堂,饥则与我进食,寒则为与我加衣……”,吩付唯恐不周;姐妹俩采茶时商定,要用最好的茶叶孝敬爹娘:“大姐回头问二姐,头茶没有子茶香?头茶摘了卖银子,子茶摘了养爹娘”;丈夫出门贩茶,妻子在家牵肠挂肚:“十一月采茶苦连兮,雪子飘飘洒郎衣,洒郎身上犹似可,洒郎脸上受苦凄”……。茶事家事,尽收笔底;亲情爱情,感人至深。
岳西高腔《采茶记》唱本,通篇茶情纷呈,茶香四溢。其中记录的诸多茶事,虽不宜据以为史,但确是我们了解和研究明清时期皖西地区茶文化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