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高腔的历史已有300多年,曾被誉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活化石”,2006年5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韵芳菲续新声
■ 文// 胡劲松 林智勇 图 // 储 青
岳西高腔剧台表演——《关公打马过府》选段

岳西县五河镇民间高腔班“围鼓坐唱”《进宝》剧照
“改革大旗高举起,科学发展不退役。构建和谐新岳西,再迈大步创奇迹”,正月初七晚上,岳西县田头乡政府大院和周边街道上红灯高挂,鼓乐喧天,富裕起来的群众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西高腔传承人蒋小送的带领下,表演最新编排的岳西高腔《欢歌农村新面貌》。这样的表演要从正月初四开始,持续到元宵节。作为当地特有的地方剧种,近年来,经过不断的发掘和保护,古老的岳西高腔再次萌发生机,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幽谷绝响再续新声。
深山幽谷传绝响
岳西高腔属地方古老剧种,是明万历年间风靡全国的古青阳腔遗脉,其形成已有300多年历史。史载,明末清初由文人商儒将青阳腔传入岳西,由乡士集中在私塾教习高腔,并组班结社,活跃于民众之中。至清光绪年间,青阳腔全面融入境内各民间灯会,与本土民俗文化相结合,孕育成岳西高腔。
《中国戏曲史话》写道:“到了万历年间,大城市中,青阳腔最为盛行。当时人们把它与昆山腔并称,呼之为‘时调青昆’。 ”青阳腔与徽剧、湖北花鼓、黄梅戏都有着血缘关系,但于明末清初开始走向衰落。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青阳腔就已在岳西流行传唱。 1880年,一位倪姓高腔艺人,漂泊至岳西,秀口一吐,技压群芳,课徒3年,在当地开辟了“万家欢乐唱高腔”的局面。 200多年风雨后,在大别山腹地,这个古老的剧种有幸得以传承。 1957年,文化部根据其发现地将这一古老戏曲遗脉定名为岳西高腔。
岳西高腔现存250多个剧目,分为“喜曲”和“正戏”两大类。 “喜曲”传入岳西较早但为数不多,剧情简单,内容实用,直接在各种民俗活动上表演,如灯会上唱《天官赐福》等。 “正戏”则占据岳西高腔剧目主流,以明代传奇剧目为首,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表演时分两种形式,其一是“围鼓”,属清唱,由五七艺人围鼓而坐,各执一件打击乐器,以鼓板师领头,一唱众和;另一类是岳西高腔表演中居主导地位的表演形式,化装登台演出。岳西高腔的艺人分为正生、正旦、小生、小旦、净、丑、末、夫、外、杂10行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基本沿用青阳腔的行当角色体制。
岳西高腔剧目的最大特点,便是大量运用“滚调”。它将传统曲牌结构破开,在曲词的曲前、曲中、曲尾、曲外,自由地增加不拘韵律、句式、字数的唱词和说白。 “滚调”的大量运用,带有明显的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变化的印痕。从音乐方面看,岳西高腔具有声调高锐、人声帮和、以锣鼓伴奏的特点,表演起来一唱众和,既古朴喧闹,又委婉抒情。
岳西高腔的另一大特色是演唱与民风民俗融为一体,特定的场合必须唱特定的“专题剧目”。如寿戏要唱《庆寿》、《讨寿》、《上朝》等。贺新屋要唱《观门楼》、《修造》、《贺屋》等。部分演出还有一定的仪式和程序,形成固定的“戏俗”。比如“闹绣”用于“闹新房”,先在大门外唱《观门楼》,进大门后过中厅时唱《过府》,至堂轩落座时唱《坐场》,用过茶烟稍事休息后再进新房。少则十几出,多则几十出,常通宵达旦,尽兴方休。
解放战争后期,著名戏曲研究专家王兆乾以战地记者身份来到岳西,接触了一批民间高腔艺人,并搜集了部分流传在他们手中的明代青阳腔手抄本,其中包括岳西高腔老艺人王会明唱的一曲《槐荫开口把话提》。后来,这段《槐荫开口把话提》词曲唱腔被原封不动地应用到电影《天仙配》中。 “《牛郎织女》《罗帕记》等10多部黄梅戏的唱腔,都吸收了岳西高腔的艺术基因。 ”现年68岁的岳西高腔传承中心艺术顾问汪同元介绍说。
岳西高腔现在仍保留着200多出高腔剧目和100多出唱腔录音。 《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书中保留着近50万字的岳西高腔艺术音乐资料。
[1] [2] [3] 下一页